社區花園像是一面人類世的鏡子。在上海,社區花園近年成為城市亮點。比如,四葉草堂的社區花園案例三年進入《上海手冊》;又如,長寧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合作的生境花園自2018年起探索試點,其2021年建起的新涇鎮綠八樂頤生境花園當年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生境花園在更多社區乃至商業空間落地。在這類成果的帶動下,許多社區都把資源投入這類工作,但其中也有很多社區花園無法持續下去。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三林苑,一處社區花園微景觀。 王昀 圖
如何令已有的或新建的社區花園持續運作,可從以往的經驗教訓裡獲得哪些思考?研究員在2024年9月-11月走訪與回訪了諸多曾有或正在推進此類工作的社區,包括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明路街道和浦興路街道,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北新涇街道和新涇鎮,閔行區馬橋鎮,徐匯區徐家匯街道,靜安區南西街道等,並對相應社區工作者、專業社工、居民和研究者等做了訪談,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支持長期建設的機制
人類對自然的向往是內在的。哪怕生活在大都市上海,人們也總希望能為自己營造一小塊欣欣向榮的自然,這又可能與中國造園的傳統有關。走在上海的弄堂裡,總會看到房前屋後的各種綠植,多是其中尚有時間精力的退休老年居民所種。
有時,這會與其他居民對空間的需求產生沖突,比如停車、晾衣服等。倘若有不少居民對種植活動較為投入,社區工作者多半會找到契機,因勢利導,協調各方意見,找到合適的空間,做一個社區花園,讓大家能夠合力協作種植。研究員走訪的陸家嘴街道,就正在進行這類工作。
2017年,上海重慶南路,鄒韜奮故居弄堂,居民種了許多花。王昀 圖
2024年11月,上海陸家嘴招遠小區,不同居民自發種植、在樓下堆疊的盆栽,將以社區花園的形式,有序維護起來。 王昀 圖
實際上,從過往經驗看,這類合適的空間,往往是過往社區中堆放垃圾的死角。相當於,這部分居民在公共空間的種植實踐,是為社區創造更好的環境,讓整個居民區都能受益,而不會占用其他人的空間。這樣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對社區的工作也極有助益。在研究員已知范圍中,浦東新區的中大苑社區、三林苑社區以及閔行區的馬橋鎮樂康苑居民區,在社區花園的營造過程中,都有過這類經驗。
也就是說,把以往的垃圾死角變成花園,在社區層面會更易推進。在此基礎上,陸家嘴街道的一些社區,正在考慮如何進行配套。隨著老齡化的深入,如今尚有餘力的老人,未來會需要更多工具的支持。比如,圍繞這類小型社區花園,社區需要搭建水管,便於老年居民澆水維護,免於一次次從家裡拎著滿桶水下樓。其核心在於,如何保護居民自發的熱情,讓社區的花園可以持續下去。如果依靠外力來維護花園,那麼居民會傾向於認為這件事和自己無關,參與的動力下降,社區花園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乳山五村,社區裡有諸多帶孩子的老人。相關方面將為這片自治小花園進行澆水等配套。 王昀 圖
但即便有內生的動力,還要關註外力的影響。如果設計師、營造者等方面秉持某種理想的願望,把社區花園設置在更為醒目的地方,那麼更有可能遭遇某種外來的沖擊。比如,有的社區剛自下而上啟動小花園項目不久,其空間就被垃圾箱房等設施所占,無疑讓營造者和相關居民感到挫折。又如,三林苑2021年引導居民發起社區花園以來,居民們都相當有熱情,各自把自己樓下的小花園、社區公共的花園打理得趣味盎然。但社區花園微景觀最後被新的基礎設施取代。居民們雖然感到可惜,但也將這類熱情投入其他社區公共事務。比如,以社區目前的中草藥植物、自治花園為載體,大家仍然一起合作,開展科普、自然教育,以及手工等工作,也討論社區發展的新議題。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三林苑,人們對之前的小花園戀戀不舍,在社區美術館裡做了一個展示區。 王昀 圖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三林苑,居民采用使用過的紙杯進行手工制作。 王昀 圖
社區主體的熱情一旦被激發出來,這類建設性的力量會令所有人受益。這本身就是社區花園的意義所在。比如,對女性來說,尤其需要社區中的這類生計設施。在閔行馬橋鎮,“暖暖百草園”項目發起一年多,其三十多名核心志願者中,已有三四位“百草師”能將項目中自制的產品或服務作為生計依托。
由此,各方格外需要考慮,社區花園的內生動力如何才能持久,如何營建起韌性的系統。研究員也見過不少反面的例子。比如,在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等契機之下,社區居委推進了社區花園的營造,一段時間運轉得很好,居民也有熱情使用和維護,但在兩三年後,尤其是社區主理人調職之後,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研究員路過恰好看到,如今花園無人打理,屎尿遍地,人們避之不及。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中大苑社區,當初 墻繪項目感謝的共建單位等,如今被居民晾曬的被子遮擋住了。 王昀 圖
立足公共層面,可能需要考慮的是,運用政府綠色采購或可持續金融的辦法,對這類面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項目或工作,更好地進行支持,激發出長效的可能性。這正需比照目前ESG的披露要求去推進。
第三方專業組織的陪伴
第三方專業力量對社區花園十分重要。比如,倘若是政府購買項目,可比照合同能源管理的辦法,以社區花園能否由內生力量來持續運行為依據,進行相應的驗收和付款。這也意味著,項目周期需要更長,至少跨越居委相關人員的任期,以專業維度的督導和評測,去保障相應項目的執行。一方面,這樣更能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相匹配,倘若以一兩年為周期,營造方很難以未來數年內社區花園的狀況為願景去考慮開展工作;另一方面,項目周期拉長,正可節省當年的開支,對財政亦有貢獻,這方面也可發動居民自己盤活資源,對內生力量有更大的激發作用。
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借助社區花園,令讓社區提升韌性,其中需要很多人與人、面對面的工作,乃至與更多數據結合起來,使之帶動更多層面的實踐,尤其需要將減災防災的實務貫徹其中。
需要強調的是,跨學科的專業機構的支持和配合十分關鍵。研究員在多個社區看到,倘若營造方隻有景觀背景,會對自然要素在空間中如何應用的手法比較熟悉,但對土壤修復、生物多樣性等知識就不夠了解,難以解決居民養花養不活的問題。又比如,社區有居民樂於維護小花園,並與周邊的中草藥資源結合起來,但中草藥如何種植,又需要克服技術門檻。這類社區還需要聘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幫助居民共同解決技術問題。
2024年8月,參訪者在綠八樂頤生境花園見到其中有各種因保育生態而來的設施。 王昀 圖
當然,有些社區居民就是重要的智力資源。比如,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專業支持之外,新涇鎮綠八社區的樂頤生境花園,有四位核心志願者都是退休的專業人士。另外,華東師范大學相關院系也對該社區進行了諸多專業層面的支持。而這類便利條件,對大多數社區都可遇不可求。
在研究員看來,現實中,之所以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需要第三方專業組織的陪伴,是因為綠化市容等方面的工作,會與居民自治營造花園形成一定張力。以第三方組織的力量去支持居民,對這項工作的開展則更為有利,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普遍存在的困難。這可能更接近一種路徑選擇的問題。實際上,以當下的生態理念來看,社區之中需要更多自下而上、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生境,而不是更多自上而下、以人為中心的公園。至於如何平衡生境與人類生活,則需要社區相關方的共同協作參與,找到那個最佳平衡點。
最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年的城鎮化建設,並未考慮建築生命全周期的問題。這導致,上海諸多居民區的樓房之下,都埋著當初並未運走的建築垃圾,其中砂石極多。上海城市社區的土壤普遍貧瘠,許多植物無法種植成活。這意味著,要營造社區花園,很多時候不得不購買營養土。尤其是,中草藥植物對營養的要求極高,一不小心就無法成活。
2024年11月,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三林苑,社區中種植著中草藥,需要大量營養土,還需要一些專業支持。 王昀 圖
有些社區正在克服這類困難。 閔行馬橋樂康苑社區的實踐非常值得關註。大家在社區花園種的就是中草藥。而社區花園所用的土,是由閔行當地做土壤改良的一家科技公司進行支持,轉化社區所產生的濕垃圾而來。雖然該項目仍然需要采購一些營養土,但整體所費不多。同時,這也讓居民更有動力做垃圾分類。而從科技創業、營商環境等層面看,這個意義上,社區也成為創新的孵化器。這正是城市最佳實踐的形態。如果這個方式被證明可行,能在更多地方推廣,就意味著城市社區堆肥設施會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在城市社區中形成更多的、人人可見的循環。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