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舅媽在狗市買了一只博美,小傢伙雪白的毛髮,趴下去就是一團,很是可愛。我們笑她家裏這下一只貓加上一只狗,搞不好會打架。

在我們的觀念裏,貓和狗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處世態度,貓代表出世,狗則代表入世。古代文人以“出世”為“進”,以“入世”為“退”。“出則仕,入則隱”。一般進是指出來為官,退是指隱居山林。在盛世年代,明君執掌江山,文人出來為官者居多。而若是昏君掌權,奸臣當道,很多有識之士會選擇隱居山林,獨善其身。

有人會認為,古代文人選擇出而仕或入而隱取決於君主的賢明程度和社會的總體環境。在和平盛世年代,文人總會選擇為官之路,而在亂世之中,就會有更多的人去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了。但是越國的範蠡範大夫曾在勾踐穩定天下後抽身離去,深藏功與名。諸葛孔明也曾於亂世中放棄世外桃源的生活跟隨劉皇叔鞍馬定天下,出謀劃策。

其實進與退遠不是這樣簡單。一個只會進的人和一個只會退的人都不可能在歷史的潮流中趨利避害,名揚天下。同樣越國的功臣文種在越王平定天下後選擇了與範蠡截然不同的處世方式,結局卻落得個鳥盡弓藏的下場。可以說這兩人在智謀上不分上下,不然也不會位居同等地位。可是文種敗在只知進,不知退,由於對勾踐的品性沒有清醒地認識,導致該退的時候沒有全身而退,才導致悲慘的下場。無獨有偶,楚國人伍子胥,由於國仇家恨來到吳國,為吳王闔閭出謀劃策,闔閭是個善於聽取意見的君主,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國家越來越強盛。然而太子夫差繼位後卻對伍子胥的進言日益反感,伍子胥不顧一切多次言辭激烈地與夫差衝突,最終被逼身死,漂屍江上。這都是不懂進退守衡的道理產生的後果。

進與退都是一種態度,進退守衡才能百戰不殆。而何時進何時退取決於對自己對周圍局勢和環境的認識。範蠡和諸葛亮之所以進可仕,退可隱,在於清醒的分析了自己所處的局勢,做到收放自如。文種與伍子胥的悲劇源自於沒有準確的把握自身的處境,當退不退,惹禍上身。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面臨選擇的問題,我們的態度直接決定著事情的解決效果。聰明的人懂得審時度勢,不會魯莽冒進,也不會畏首畏尾。就像碰到帶刀的歹徒,周圍沒有救援的時候,我們不能徒手與他硬拼,這並不是顯現自己英雄氣質的時機,最好的辦法是小心周旋,等待援助。就像公車上遇到潑婦,與她對罵,最後你也只能變成罵街潑婦的形象。逞英雄不能說明強大,不予計較也並不代表軟弱。往往那些在小事上爭強好勝的人面對大是大非的時候卻是失去了該有的原則和硬度。

別在該寬容時咄咄逼人,也不在該據理力爭時息事寧人。進可揚鞭定天下,退可庭前觀落花。這應是生活最好的樣子。


カテゴリー: 未分類 | 投稿者morkde 17:22 | コメントをどうぞ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


*

次のHTML タグと属性が使えます: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img localsrc="" alt="">